《人民法院报》聚焦武汉江汉法院
智慧法院建设工作经验成效和作法

2019-07-29 09:33
来源: 人民法院报

编者按:729,《人民法院报》第7版整版刊发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法院智慧法院工作经验成效和作法。现将《人民法院报》稿件原文刊载如下:

 

武汉江汉:智慧法院建设多方位提高服务水平

本报记者 涂 莉 本报通讯员 王道玮 刘 莹

 

  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法院坚持需求导向,立足服务群众诉讼、服务法官办案、服务审判管理、服务审务监督,强力推进智慧法院建设,不断优化群众诉讼体验、优化法官办案体验,有力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的提升,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服务群众诉讼:“智慧元素”加速度

 诉讼服务中心是人民法院的重要窗口,是展示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重要平台。江汉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日前,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游劝荣实地考察江汉区人民法院新建成的“1+5”诉讼服务中心时,给出了肯定评价。

  今年4月8日8时50分,江汉区法院民意街人民法庭青年法官曹馨和她的书记员打开手机上的该院微信公众号,通过人脸识别进入微法院“一案一群”。10分钟后,一起原、被告分别在杭州和武汉的网络购物合同纠纷进行了远程调解。在为该案专门设置的微信群里,双方当事人及代理律师在法官的主持下开始交换证据材料、发表调解意见。

 这是该院法官通过微法院“一案一群”小程序开展的第二起调解。借助互联网技术突破场域空间限制,“微法院”和“一案一群”小程序实现远程开庭、质证、调解以及在线立案、流程查询、案卷查阅、庭审直播回放等多种功能,既为身处异地的当事人提供了便利,又确保审判活动依法、公开。

   2016年以来,该院以“诉讼服务全覆盖,智能辅助无等待”为理念,在“智能服务”上下功夫,在诉讼服务中心先后建成智能自助服务区、材料收转发中心、调解速裁区等智能化诉讼服务功能区域,并在微信公众号上开发“微法院”等功能,构建起人工+自助、线上+线下、内网+外网的24小时全域司法公开平台,实现诉讼服务“线上一网通、线下一窗收”。

 记者在该院诉讼服务中心调解速裁区看到,一名小伙子正在一台类似银行柜员机的智能窗口终端前进行案件风险评估。智能窗口首先通过人脸识别提取小伙子的个人信息,自动生成司法信用画像。系统虚拟法官在询问该张姓小伙一系列有关案件信息的问题后,发出诉前调解流程的建议,并推送了一份详细的评估报告书。小张拿到自助打印的评估报告,告诉记者,他本来有一桩小额借贷纠纷想来法院立案,没想到法院智能窗口这么方便、快捷地为自己解除了疑惑,他打算按照虚拟法官的建议先去申请诉前调解。

 像人脸识别这样的“智慧元素”在江汉区法院无处不在,小小的人脸识别发挥着大作用。记者在该院实地探访的过程中,还听到一个小故事:一名来院立案的当事人,不慎遗失装有重要证件的公文包,心急火燎地找到执勤法警求助,法警在监控录像中查找到嫌疑对象,并通过人脸识别入院安检系统精准锁定其身份,在其将要乘火车离开武汉之际将其拦截,及时将公文包追回并归还原主。

  服务法官办案:辅助手段深拓展

  江汉区是武汉市重要的金融商贸核心区,辖区内金融区域总部云集,金融案件体量大,江汉区法院积极探索类案批量处理机制,搭建“金融在线”一体化审理平台,对涉银行金融类案实行集约审理。通过充分挖掘运用司法大数据,类案推送帮助法官规范了裁判尺度,系统自动提取案件要素,一键生成庭审提纲和裁判文书,也大大节省了人工。区人大代表、招商银行武汉分行张俊说,江汉区法院金融案件审判“一站式”、专业化、智能化,提高了审判效率,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确确实实让金融企业受益。

  去年以来,该院继续拓展诉讼档案同步扫描的深度运用,将金融案件集中批量审理模式推广至刑事、民商事、知识产权类共7个常见案由,办案效率大大提高,相关团队人均结案超过500件。此外,该院还将人脸识别、语音转写、文书自动生成、电子签章、一键司法确认等信息技术综合运用到司法、民调、媒体、公益组织多方参与的“调解区块链”中,实现调解的高速运转。

  作为全省电子卷宗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试点法院,该院利用OCR识别、智能编目技术,实现法官在线查阅全部案卷材料;利用语音调度电子卷宗、类案推送、关键词检索、批注等功能,实现法官对卷宗材料的高效阅览和对案情的深度把握,同步进行案卷材料检索以及裁判文书制作;依托电子卷宗,实现立案结案卡信息回填、庭审电子质证、裁判文书一键生成、电子案卷归档等,提升从立案到归档全流程的智能化水平。

  服务审判管理:办案流程全覆盖

  江汉区法院审判管理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从结果管理转变为过程管理,从宏观管理转变为微观管理,审判质效得到进一步提升。

  该院从2010年开始在全院全面推行网上办案,实现办案环节步步留痕。正是在该院党组强力推进下,近十年来,该院立案、审理、执行、审签、报结、评查、归档各环节全部线上运行,自动生成办案日志,操作人、录入时间、内容一目了然。对评估、拍卖、中止、鉴定等容易管理失控的“弹性节点”实行重点监控、分类、分级管理,接近审限案件重点督办,长期未结案件纳入审判委员会质询。

  过去,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仅依靠审理报告和承办法官的口头汇报。该院将审委会管理系统接入庭审视频、电子卷宗、电子签章等应用系统后,审委会委员可在系统中提前了解案件审理情况,根除过去由于单纯靠听汇报导致案件质量问题的弊端。案件评查、庭审文书评比在线进行,随机抽取,常态化开展,责任追究溯及源头,确保客观公正。

  司法大数据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定期的审判态势分析成为案件质量的“体检表”“风向标”。该院审管办实行的是“静默式管理”,无须各庭室填报数据,而是通过审判管理系统数据信息的对比碰撞,形成客观、翔实的决策依据,引领全院审执工作协调推进,构建以质效数据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模式,促进审判团队专业化和审判人员的合理流动。该院基于大数据分析形成的金融类案调研报告,受到市委领导高度重视,为金融审判以及党委政府金融决策提供参考。

  服务审务监督:机制保障多方位

  3月28日下午,江汉区人大会议室内,来自江汉区法院各审判业务庭的法官、人民陪审员代表与区人大相关领导、部分人大代表坐在一起,共同观摩法院庭审直播实况,并进行座谈,交换对庭审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今年以来,区人大先后3次组织人大代表对法院庭审活动进行审看点评。自2018年11月起,该院庭审录音录像系统接入区人大常委会信息系统,人大常委会对法官履职的监督步入信息化的新阶段。

  不仅如此,该院还通过“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让媒体、人民群众及时了解法院工作动态。2018年,该院组织的纪念“五四”青年节党建知识“人机大战”微信直播和“斗鱼”平台庭审直播,分别吸引上万网友参与互动。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该院以公开促公正,不断加大庭审直播、裁判文书、案件流程信息、执行信息等公开力度,2017、2018年该院连续两年获评全国“优秀直播法院”。2018年,在中国庭审公开网发布的第三方评估报告中,该院位列全国基层法院之首。最高人民法院简报和官方微信号曾先后推介该院庭审公开的工作经验。庭审录像、案卷材料随时阅看复制,较好地消解当事人对审判工作的疑虑,增强了公众对公正司法的信心。办案的程序关、事实关、法律关、证据关均可回溯可再现,也让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更加切实高效。

  对于法院内部管理来说,在完善的审判流程管理系统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目标责任明确、任务指标清晰、考核监督可行、责任追究有据的绩效考评体系,有效激发了全体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评估结果计入干警执法档案,并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参考标准,业绩考核结果作为干警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务实创新并举:自我激励续新篇

  江汉区法院在智慧法院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务实创新并举的总基调,克服底子薄、起步晚、缺口大等不足,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管用高效的智慧法院建设之路。

  首先是立足实际谋定而动。该院根据上级法院的要求,围绕“四个服务”,制定信息化工作目标。网上办案同步流转是前提,做到办案全程留痕;电子卷宗同步生成深度运用是基础,开拓办案智能化新天地;用活大数据分析提升质效是根本,信息化建设成为办案质量的重要保障;从需求出发延伸运用的深度和广度是导向,不断探索创新。

  其次是集中优势以点带面。在技术的选择使用上,该院坚持巩固既有特色和成效,扭住审判流程为主轴这一关键,所有开发、借鉴、利用都紧贴审判管理,形成闭环集群效应,消除管理盲点。坚持集中集成的信息系统模式,保证各个应用系统无缝对接,大数据无障碍互通互联,放大规模效应,善做善成,防止建而不用,用而不精。

  第三是以人为本贵在响应。信息化建设人是决定因素。对内强势管理,加大人员培训,分类指导和考核检查,法官和辅助人员充分体验到信息化给工作带来的事半功倍效应,带动青年骨干积极主动响应,很多应用小程序都来自于他们的创造和提炼。对外则体现在体验的便利上,无需复杂操作,“总有一款适合我”是来自诉讼当事人的切身感受。

        江汉区法院的智慧法院建设实践和探索证明,智慧法院建设既要立足于效率优先,也要着眼于长远规划。未来已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秦慕萍要求武汉两级法院,对标江汉区法院,瞄准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建设目标,依托信息技术升级“1+6”(即立案窗口+材料收转发中心、智能自助服务区、调解速裁区、执行事务区、信访接待区、法治文化体验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努力构筑“群众诉讼”与“法官办案”双优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