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法院五项举措强力推进解决执行难取得良好成效

2018-07-16 16:28
来源: 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

    2016年以来,在省法院指导下,武汉两级法院紧紧围绕基本解决执行难总体目标,狠抓执法办案第一要务,不断创新执行方式,深化执行改革,基本解决执行难取得较大进展。2016年至2017年,全市法院共执结案件65399件,执行到位标的额332亿元,两年结案数超过前四年之和,执行到位标的额超过前六年之和。今年1—6月,全市法院执行案件收案已超过4万件,在全市法院执行干警奋力拼搏之下,在执行收案增长31%的同时,实现结案增幅超过收案增幅10个百分点。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联动聚合力。先后与市文明办等8部门建立“构筑诚信、惩戒失信”联动体系,与15家银行、7家行政机关实现“点对点”查控互联互通,与市发改委等41家单位健全联合信用惩戒机制,与市公积金中心、市医保中心建成规范扣划机制,与市公安、检察机关强化打击拒执犯罪协作,并在市综治办支持下,将失信被执行人信息通过综治网格推送到社区、村湾。两年多来,9.29万人被纳入“黑名单”, 940人被司法拘留,慑于法律威严,有1.89万名“老赖”主动清偿债务8900万元。各级党委、人大对基本解决执行难高度重视,给予法院大力支持。今年4月,市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审议法院执行工作报告后,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决议》,以地方立法形式推进破解执行难。市委继2016年召开“基本解决执行难动员部署会”后,2017年又组织市执行工作协调领导小组12家主要成员单位,联合签署《关于加强联动机制建设的会议纪要》,进一步凝聚攻坚执行难的强大合力。近日,市委召开“全市决战决胜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推进会”,要求各区、各单位全力配合执行,坚持“两个狠抓”,务必“两个确保”,为基本解决执行难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二是拼搏赶超提质效。2017年起,在全市各基层法院之间、执行团队之间、执行干警之间,围绕“十比十看”,开展拼搏赶超打擂竞赛。坚持以目标为牵引、以质效筑擂台、以综合评分论优劣;坚持周晒案、月研判、挂图作战;坚持“5+2”、“白加黑”,持续发力,攻坚克难。市法院在执行韩国乐天一案中,快速出击,仅用7天就将2300余万元全额执行到位。武昌法院在执行艳阳天房屋腾退案时,细化风险评估方案,耐心释法析理,促使当事人自行腾退,一起逾期两年未结、数次多头信访的难案得以妥善化解,该案入选“全国法院十大执行案件”。打擂竞赛开展以来,全市法院执行部门比学赶超蔚然成风,办案用时持续缩短,呈现出“实际执结率、执行完毕率、标的到位率上升,涉执信访率下降,结案数大于收案数”的良好态势。

    三是创新驱动谋发展。全面推行“分段集约、繁简分流、类案集中”执行、协同执行新模式,积极探索律师调查令、悬赏执行、执转破等新举措。今年又大胆引入财产评估市场询价新机制,提升资产处置效率;探索负资产股权拍卖,积极促成高溢价成交;与工商部门联手,限制涉诉主体法定代表人及股权的变更和转移,防止当事人“金蝉脱壳”;将“双限”措施前移至执行开始环节,对依据调解书申请执行的及时作出裁定,向公安机关派出信息查询专员。通过创新举措,努力提升执行效能。

    四是学标对标补短板。坚持问题导向,认真学习最高法院下发的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紧盯弱项找差距,精准发力补短板。强化“三统一”管理,出台30余项管理制度和40项行为标准,逐项对标抓好整改。针对执行程序中容易出问题的11个环节,健全关键节点前置审查机制。加强终本结案督导,开展已结案件“回头看”检查。规范执行文书制作,出台《执行实务手册》。推进信息化应用,实现办案全程留痕。强化执行监督,依法保障当事人异议、复议诉权。通过狠抓规范化建设,确保执行有规则、管理有办法、操作有流程、过程有监控,防止执行乱、乱执行。全市法院执行案访比逐年下降,终本合格率始终位居全省法院前列。

    五是广泛宣传造声势。定期在《长江日报》等媒体上发布失信人“黑榜”,两年曝光15批946人。开通“武执微平台”、“武汉执行”微信公众号,适时公布执行典型案例;在全市“两会”期间,直播涉民生案款发还仪式,在网上获数十万人点赞;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短快新”特点,发动群众网上举报,拓展财产查找渠道。武汉法院执行工作引起中央媒体关注,近年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两次专题报道武汉法院执行成效,央视“东方时空”、教育频道数次播出武汉法院典型案例,江岸区法院的执行经验还入选央视《法治中国》专题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