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已4年扶贫工作队帮扶未间断

脱贫户人均年收入增长数倍

2020-11-30 09:35
来源: 长江日报

微信图片_20201130093610.jpg

疫情期间,市法院两次发动300余名干警,帮贫困户和困难农户销售蔬菜近8000斤。


       脱贫4年后,集体年收入从不足5万,到今年前10个月就达27万余元,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长到1.4万余元,武汉市最后一批的脱贫村之一——蔡甸区刘集村在驻村扶贫工作队持续帮扶下,奔向致富路。

刘集村位于汉江边,是革命老区,因防洪需要,工业、畜牧养殖业受限,农业也有影响。2015年脱贫前,全村481户村民中有34户是贫困户。

 先抓大事

 2015年,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与该村结对帮扶后,在次年帮助该村整村脱贫的同时,安排驻村扶贫工作队对全村每户家庭进行了走访,了解各家难点以及致富的愿望和想法,想办法帮他们实现致富梦。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扶贫队依托村“两委”和全村50多名党员,加强宣传教育和学习,帮助全村树立致富信心。

 刘集村地处偏远,电力不足一直是困扰该村发展的难题。2016年至2017年,武汉市法院投资帮助该村建成两座60千瓦的光伏电站。

 没有工业支柱产业,仅局限于一家一户减贫脱贫,好光景就不会长久、稳定。2019年,电力问题解决后,驻村扶贫队又帮助该村建成了2857平方米的综合性工业厂房。今年8月,该厂房建成招租,不仅为该村集体带来年均数十万元的收入,更为该村村民提供了一大批“旱涝保收”就业岗位。

 据了解,5年来,驻队扶贫队根据村民需要,协助该村新建田间碎石路1.5公里、硬化道路3.5公里、疏挖沟渠550米,协助推进地下排污管道铺设工程。令该村面貌焕然一新。

 再帮“小忙”

 村集体的软硬件建设上去了,扶贫队又将目光放到精准帮扶上。

 村民肖兰成早年欠下高额外债、又没有经济来源,在困顿中得到了市法院的结对帮扶——量身定制脱贫计划、安排肖兰成和儿子一起参加技能培训,建议调整蔬菜种植结构,并帮助办理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有了技术和启动资金,2018年底,肖兰成一口气承包了80亩鱼塘养鱼,塘内种植莲藕,11亩菜地种植红菜薹、豆角等周期短、易销蔬菜。2019年鱼塘收益20余万元,蔬菜净利润约3万元,加上儿媳在村办企业打工赚钱,家庭收入从“贫困线”一跃而上“小康线”。2019年,肖兰成勤劳致富的事迹获武汉市“十佳脱贫典型”提名,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在刘集村34户贫困户中,老张家庭格外困难——不仅经济收入全村最低,而且父母年迈多病,儿子有精神疾病,儿子儿媳的离异导致上初中的孙子一度出现自闭倾向,不肯上学。

 为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驻村扶贫队队长郑启和带领队员刘青、于用钰四处奔走,多次专程赴学校与校长、老师们面谈沟通,想方设法说服孩子的母亲和外公外婆一起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并联系医生开展治疗,笑容又重新回到孩子脸上。

 看到老张家因劳动力不足而荒芜的农田,扶贫队组织市法院青年干警帮助老张家整理田地,并捐款帮助老张家购买药品、修缮房屋,帮助老张家逐步走出了困境。

 随叫随到

 “要不是扶贫队随叫随到,今年疫情期间,我家的菜就全烂在地里了。”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老张激动地说。

 今年2月,疫情发生后,刘集村村民种的蔬菜无法外销,陷入困境。而对于老张来说更困难的是,菜长好了,请不到劳力收割,眼看就要烂在地里。驻村扶贫队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发动300余名市法院在职在编干警边抗疫边帮扶,帮助27家困难户农户下地采摘、销售蔬菜8000余斤。老张家眼看就要烂在地里的800斤蔬菜全部被采摘、销售一空,解了村民“燃眉之急”。

 五年来,为了帮助刘集村村民脱贫致富,驻村扶贫队在发动武汉市法院在职在编干警,为困难户捐赠衣被、粮、油等日常用品千余件的同时,组织人员入户走访、调研、慰问4500余户(人)次,帮助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170份,谋划致富“点子”200余条,促成一批农户成功脱贫。

 截至发稿,该村村民人年均收入已达2.2万元。

 通讯员王田甜 长江日报记者陈勇

       (原载于《长江日报》2020年11月30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