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消费者从引擎盖上走下来

武汉法院“敢判”的底气

2019-06-10 15:03
来源: 长江日报

 近期在西安和武汉,先后发生了两起围绕购车纠纷而展开的新闻故事,剧情各不相同,结果也颇不一样。对比这两件事,我们或许可以一探武汉法院敢于判决的底气究竟在哪里。

 西安奔驰事件和武汉路虎事件的同与不同

 西安的故事,听过的人很多。

 今年4月9日,王女士购买了一辆60多万元的奔驰车,新车还未开出4S店,就发现发动机漏油。由于沟通解决未果,王女士坐上车头“哭诉”,场面被人拍下来上传网络。事情不断发酵,引起全社会强烈关注。后经西安市有关部门调查,责令4S店退款,并处100万元罚款收缴国库。

 武汉的故事则低调得多。

 余先生看中一款121万元的路虎越野车,于是与销售公司签合同,提车。没想到车才开了两个多月就不断地出问题,10个月间4个轮毂相继开裂,换胎后又在2017年一个雨天自动熄火。反复协商解决不成,余先生将销售公司告上法院。

 前不久,武汉两级人民法院裁决:车主退车后,销售公司返还121万元的购车款,并赔偿余先生3倍购车款363万元及其他经济损失,共计400余万元。

 两相对照,西安女车主借助舆论的力量快速维权成功,同时也牺牲了一定的尊严和隐私,遭受了巨大心理压力。而武汉故事的主角余先生始终没有暴露在公众目光下,借助法律武器也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

 后面这个故事,显然更符合成熟社会的秩序需求,更有力量。

 武汉这位消费者能够不必爬上引擎盖,通过法律渠道正当维权,具有典型的样本意义,正如长江日报评论员指出的,“具有可复制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决,用法律维护消费者权益,宣示违法的代价,也可以让更多企业和个人对规则产生敬畏,让更多公民依靠正常博弈得到公平正义。

 种种举措,为市民“敢告”、法院“敢判”提供丰厚土壤

 当然,做到这些,一座城市的法治基座必须厚实。

 这些年来,在立案环节,武汉整理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切实解决“有案不立”“管辖推诿”“立案时限过长”等矛盾问题。对当事人来法院立案,凡符合法律管辖规定、资料齐全的,当场立案。资料不齐全一次性告知。在全市法院实现网上立案、网上交费、网上接受法律文书,不让当事人多跑路。

 在审判环节,严格落实最高人民法院规定,强化审限监管,严格审限延长、扣除、中止等情形的审批,严格控制重复开庭和多次开庭的时间间隔,确保民商事案件审判效率稳步提升。

 而在执行环节,修订全市法院《执行实施案件办案指引》,在更大范围内完善执行网络查控系统建设。

 以公正裁判树立规则、引领社会风尚,严格公正司法保障群众权益,武汉拓展出较多知名判例,如在办理社会广泛关注的醉酒乘客下车呕吐坠桥案,以及六旬老人游泳突发疾病身亡案时,武汉法院合理界定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拒绝“和稀泥”,依法驳回两案原告全部诉讼请求,不让侵权责任成为随时可能从天而降的行为风险。

 同时,武汉努力优化营商法治环境,加强对企业财产所有权、自主经营权的司法保护,尊重契约自由,倡导诚实守信,营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去年武汉审结商事案件近9万件,同比上升66%。

 要引导群众拿起法律武器,正当维权,首要的是降低司法成本和门槛,提高司法便民利民水平。除了前述“立案快”的种种办法,这些年来,洪山、蔡甸法院推出“道交一体化平台”、汉阳实行“三调联动”、黄陂成立“孙东林工作室”等基层经验,被全市普遍推广,不少纷争第一时间就地化解。还有武汉开发区法院推出产业经济巡回法庭,江夏开设全省首家互联网法庭,目的都在此。

 这些举措,为市民“敢告”、法院“敢判”提供了丰厚土壤。

 执行方面敢啃硬骨头,坚持底线思维

 武汉的余先生,等待执行落地尚需时日,但是武汉的执行力度,敢啃硬骨头的精神让他有足够的信心。

 去年底,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作《关于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工作情况的报告》时,武汉法院办理的“朱某某整容、改名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被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

 被执行人朱某某,先后因数起案件被法院判决履行债务,总金额达3000余万元,均未主动履行。武汉市法院根据当事人申请立案执行后,朱某某潜逃外地,采取整容、改名、以虚假诉讼形式转让房产等方式规避执行。法院根据群众举报,数次赴外地追堵朱某某,通过多种手段查找并将其抓获。朱某某因犯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被江汉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

 这个案例曾引起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深度报道,网友积极转发,社会反响热烈。

 今年3月,硚口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徐文娟的故事再次感动网络。在执行过程中,徐法官面对被执行人——一家债台高筑、濒临破产的企业,定下暂不破产、边经营边还债的承诺。这一“诺”就是5年,2000多万元债务,公司还了1000多万元。去年徐文娟因癌症不幸去世,公司负责人信守承诺,仍在坚持还款。

 此事经长江日报报道后,许多读者为之感动。

 武汉法院敢于判决、敢于执行的传统,深深植根于坚实的法治土壤。近年来,武汉快速推进“三办”改革打造高效法治政府,以群众和企业最关心、最现实的法治需求为导向推进法治武汉建设,构建阳光司法提升市民获得感,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明显提升。

 群众把这些都看在眼里,一到有需要的时刻,自会有更多人像“余先生”那样出现。

 长江日报记者刘功虎 梁爽

(原载于《长江日报》2019年6月10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