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武汉法院篇|数字赋能 “智”绘司法新篇

2024-12-02 09:38
来源: 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

当法院审判工作遇上“云资源”、“区块链”等智能技术,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武汉法院紧跟时代潮流,抢抓发展机遇,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奋力践行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

 

集成整合  优化流程


1.jpg


 

                    借助集约送达平台可线上送达文书。(市法院办公室提供)

 

“新”出发,乘风而行。近年来,武汉法院以解决制约审执质效的问题为导向,融合联动,打通节点,提高司法效率,方便群众诉讼。

畅通一、二审案件节点流转。二审判决生效后,系统会自动向一审法官推送二审判决信息,提醒法官及时办理胜诉退费、执行申请审核等事宜,及时兑现群众胜诉权益。

探索上诉案件线上单轨制移送。打通上下级法院之间档案卷线上移送通道,通过审判系统完成整个上诉移送工作,提升了全市法院上诉案件平均移送效率。

建设武汉法院集约送达平台。搭建“一平台二中心”,借助信息数据库,及时查找当事人下落,提升电子送达成功率,今年1-9月武汉两级法院集约送达190万次,平均送达时长比传统送达方式减少27.3天。

通过系统集成、资源整合、流程优化,武汉法院充分激发审执效能,实现司法质效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

 

聚焦前沿  跨越发展

2.jpg

 

通过司法区块链平台在线查验文书真伪。(市法院办公室提供)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武汉法院积极探索前沿科技与审判执行工作深度融合,着力提升执法办案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在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为查验证据的真实性,法官将银行提交的电子数据上传至区块链存证平台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案涉电子借款合同数据自生成之日起未经篡改。在原始电子证据面前,被告蔡某当庭表示愿意一次性偿还本息。

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司法实践中,是武汉法院的新探索。近年来,武汉法院充分运用区块链技术全程留痕、实时记录、防篡改的优势,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司法审判中的深度应用:一方面,通过使用“区块链证据核验”技术,法官能够准确认定电子证据的证明效力;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司法区块链平台,当事人可在线核验送达文书的真实性。

“真”,区块链让司法证据由“纸”变“链”。求“效”,云资源让司法服务从“线下”转向“云端”。

“涉众执行案款发还时,由于涉案当事人较多,如果采用传统模式登记核对信息和发放案款,耗时长、效率低,准确程度不高。”

武汉中院开发上线“涉众信息采集平台”,通过该平台,当事人线上即可完成实名认证、确认受损金额、提交收款账号等事项,法官“一键”发还案款,大大提升申请执行人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科技创新  变革转型

3.jpg

 

智能语音转写系统助力高效完成庭审记录。(市法院办公室提供)

 

足不出户立案、相隔千里打官司、手指划动签收文书……智慧法院建设的飞速发展让这一切变得触手可及。

庭审方式的变革——互联网庭审,让“天涯”变“咫尺”。

“您好,您参与的XX一案,请提前下载好易审APP,输入庭审码XX参与庭审。”

武汉中院将互联网技术要素与庭审规则深度融合,打造法院专网和互联网实时在线、音视频实时交互的跨网系科技法庭,助力实现“云端开庭”。当事人只需要一部手机或电脑,通过视频接入形式完成在线庭审、证据上传和笔录在线签字确认等,为无法现场参与庭审的当事人提供了便利、节约了诉讼成本。

记录方式的变革——智能语音转写系统,让“有声”变“有形”。

2023年,武汉中院在庭审记录中全面推广智能语音转写系统,依托AI语音识别技术,准确识别审判员、当事人发言角色,实现庭审语音实时转写、一键导出,促进庭审记录规范、高效、精准。

在武汉中院审理的一起刑事案件中,被告人多达二十余人,庭审记录工作量大,借助智能语音转写系统,快速生成500余页庭审笔录,极大提高了庭审效率。

档案保存和借阅方式的变革——建设数字档案室,让“纸间”变“指尖”。

为满足法院档案数据不断增长的需求,武汉中院在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改革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数字档案室建设,配备高性能的服务器、存储设备。与法院的审判业务系统、电子卷宗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当一个案件审结后,相关的裁判文书、证据材料等可以在线“一键”转档,并提交到数字档案室进行归档。当事人可通过移动微法院手机APP、自助终端等途径查询、调取档案,实现了数字数据的档案化管理与运用。

去年底,武汉中院数字档案室在全省范围率先通过了数字档案室试点项目测评验收,达到“湖北省示范数字档案室”标准。

“智慧法院建设是司法领域实现数字赋能、提升司法质效的一场重塑性变革。武汉法院将继续提升人工智能司法应用实效,全面深化智慧法院建设,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武汉中院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