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兑现提速,体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人民法院,一起适用知识产权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即时履行,点赞案件办理得又“快”又“好”。
今年4月,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审理知识产权小额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全市试行推广。
“打造知识产权小额诉讼审判模式,旨在对案件进行繁简分流,让事实清楚、标的额较小的案件能够公正、高效地得到解决,为当事人节约诉讼成本。”市法院知产庭负责人介绍,“我们主要从优化程序方面着手,指导5家有知识产权纠纷管辖权的基层法院落实落细,“五位一体”打造知识产权小额案件审判“快班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
以“繁简分流”为基础。筛选出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标的额低于湖北省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0%的知识产权案件,适用知识产权小额诉讼程序,实现轻重分离、快慢分道。
以“权利保障”为前提。在立案当天,工作人员会向当事人送达《知识产权小额诉讼民事案件须知》,释明小额诉讼程序适用依据、权利义务和救济途径,让当事人充分知晓小额知产诉讼程序规则,充分保障当事人权利的行使。
以“多样送达”为抓手。对于确定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的知识产权案件,除传统的送达方式外,灵活运用微信、电子送达等现代化手段进行传唤和送达。
以“灵活变通”为特色。知识产权小额诉讼案件答辩、举证期限更加灵活,充分运用智能云平台,灵活安排证据交换、调解、庭前会议、开庭等诉讼活动,最大程度尊重当事人意愿。
以“要素审判”为主线。分析不同类型案件的特点,明确庭前准备、法庭审理、文书制作等各环节的流程标准和审理要素,通过“案件要素表”明晰当事人意见,精准锁定审理要点,提速不降质。
“速分、速立、速送、速审”。按下“提速键”,程序“瘦身”的同时,实现“简程序,不减权利”的目标。
有了路径,一系列创新实践也随之推开
江岸区人民法院建好“庭室站”,提升解纷“便捷度”。回应企业需求,在高新企业聚集的楼宇、园区设立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服务驿站,在汉口北国际贸易城设立“商标品牌纠纷调解室”,充分展示小额诉讼程序“优、快、简、省”优势,“零距离”服务群众。
武汉经开区人民法院拓展“朋友圈”,提升解纷“参与度”。与中国武汉(汽车及零部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湖北省律师协会调解中心、中国重型小企业协会调解中心等达成协议,构建多层次、多元化解纷机制,将指导调解的法定职能持续做深做实,助推小额知产纠纷前端化解。
江汉区人民法院把准“健康脉”,提升解纷“精准度”。今年受理了一批系列著作权纠纷后,精准研判诉求,落实信息披露,发出《关联案件信息披露通知书》,引导当事人理性正当维权、诚信诉讼,为化解批量小额知产纠纷提供新思路。
《意见》实施以来,全市适用小额知识产权诉讼程序审结案件613件,平均审理时长同比缩短40%。
从纸面落到地面,从规划变成现实,改革赋能,以践行远,保护创新,正义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