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推进调解平台“三进”、判后答疑等“十项重点任务”。
积极融入社会治理格局,在党委政法委领导下,促推辖区将矛调中心建成源头预防、前端解纷主阵地。
持续做优“法院+N”专业解纷模式,培育金融等重点领域解纷样板。
做实诉讼调解理论和实务方面的调研。创新诉中调解工作机制,拟定工作指引。
围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汽车制造、“光芯屏端网”等武汉优势产业,强化对高端芯片、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领域知识产权成果保护。
持续开展“知识产权护航百企”行动,拓宽服务覆盖面,构建专业化、常态化服务机制。
深化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发布知识产权典型案例。
完善案件“繁简分流”机制,合理调配审判资源,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
加强知识产权审判能力建设,打造专家型法官队伍。
有效发挥预重整制度功能,降低重整成本,提高重整效率。
加强强制执行制度和破产制度的双向融合,“以破促执”“以执助破”。
建立“前中后”全流程精品案件培育机制,打造“案例叫得响、制度用得实、功能发挥强”的武汉破产审判品牌。
对接相关职能部门,深化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改革,提升破产事务办理效率。
完善破产管理人选任程序,抓实管理人履职监管,促进管理人能力提升。
聚焦新质生产力、碳排放交易、绿色金融等领域,依法审理好新类型、典型性或有影响力的案件。
持续完善专家陪审、专家证人、环境咨询、环境鉴定“四位一体”的环境事实查明体系。
践行“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机制,探索适用环境资源类案件禁止令、保护令等措施。
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司法修复共建活动和生态修复事项执行情况验收。
健全流域执法司法协作机制,完善长江、汉江流域武汉段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协作等机制。
以更严标准、更高要求不断提升办案质效,以求极致的精神依法审理好每一个重大案件,确保案件审判实体上、程序上零瑕疵。
不断优化重大案件办理的规范化流程,在制度创新、专业化建设、协同合作等方面获得新进展和新突破。
梳理重大案件办理中的经验做法,总结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打造大要案审判“武汉样板”。
强化对重大案件专业审判队伍的“选育管用”,注重在重大案件办理中培育审判领军人才,储备后备力量。
深入开展“荆楚雷霆武汉行动”专项活动,力争在执行质效、执行工作影响力等方面有新的提升。
突出执行强制性,因案施策采取强制措施,依法严厉打击有能力拒不执行法定义务的被执行人。
持续聚焦涉民生、小标的案件,落实小标的案件一次性有效执结、“先评查后终本”等工作要求,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深入开展涉企案件专项执行活动,进一步规范涉企案件执行。
广泛邀请代表委员见证和监督执行。注重挖掘典型案例、经验做法、先进事迹和英模人物,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