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武汉法院篇 | 安“新”之行 护航新就业形态规范发展

2024-12-10 09:17
来源: 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

 

从穿梭在大街小巷里的外卖小哥,到与用户实时互动的网络主播,再到忙碌于平台接单抢单的网约车司机……

数字化浪潮推动,“新兴”就业图景悄然融入。一些新型用工纠纷也进入公众视野……

一年前,徐师傅经面试入职某物流公司,并注册为平台“骑士”。一次送餐途中,徐师傅遭遇交通事故,受伤后,公司却不配合进行工伤认定。

家里的顶梁柱没了收入,还要支付一大笔医疗费,这个家庭陷入困境。无奈之下,徐师傅提起确认双方存在劳动关系之诉。

该案二审在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庭上,围绕争议焦点,双方各抒己见:

公司不认可徐师傅的诉请:“我们是服务合同关系,不是劳动关系。徐师傅自由选择注册成为骑手,自主选择是否接单......”

“我是根据公司要求,按指定的时间、方式完成送餐。工作着装、日常排班都受公司管理和监督......”徐师傅向法官展示证据和伤情,“但公司没给我缴纳工伤保险费,也没给任何赔偿,后期手术费用完全没着落。”

“新业态用工形式不一,在认定是否构成劳动关系时,应采取实质性审查标准,以事实为基础,灵活把握传统裁判观点,符合劳动关系构成要件的,要依法进行认定,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给予保障。”市法院民四庭负责人介绍道。

最终,市法院以事实为依据,结合劳动关系人格从属性、经济从属性、组织从属性等要素分析,判决双方之间形成事实劳动关系。

 

“新”之所向,“法”之所往。从白纸到画卷,每一笔描写都出彩。

“新业态用工模式下,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与混同管理、不定时工作制等问题交织,如何统一裁判尺度?”

网约车司机劳动争议案件,引发思考。

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市法院更新理念,对类案、系列案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统一裁判尺度,织密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网”。有理有据,成功化解纠纷,系列类案达成调解。

如何做实新业态企业灵活与规范并重的最优解?

如何为从业者系紧法治“安全带”?

他们说,要洞悉平台经济,处理好新业态劳动争议,平衡好促进新业态经济发展和维护从业者利益关系的“公平秤”——

“一站式”快车道。东西湖区人民法院不断完善“司机之家”共享法庭,在物流业共享法庭推行“调立审执”四位一体机制“小切口”改革,实现服务“零”距离,打造新业态多元解纷的快车道,“一站式”优质、高效解纷。

“安全阀”防源头。江岸区人民法院聚焦行业痛点,针对外卖骑手驾驶非机动车引发的交通事故“频发”问题,就配送电动自行车规范管理等问题,向相关行业组织发出司法建议,“源头”预防,强化配送人员安全保障。

“服务站”解疑惑。武昌区人民法院推动优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以“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为阵地,常态化开展法律咨询服务,“点对点”、“面对面”答疑解惑,营造骑手文明配送、安全骑行、群众支持理解的良好行业氛围。

“治未病”促规范。硚口区人民法院关口前移,常态化开展企业劳动用工法治体检,发送《企业用工风险提示函》,指出用工风险点及用工规范要求,引导新业态企业规范用工,推动新业态用工模式有序健康发展。

“白皮书”来护航。江夏区人民法院以案说法,大力推进普法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发布白皮书,聚焦新业态用工常见问题,为构建和谐稳定的新业态用工关系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奏响新“序”曲,让更多新就业形态成为促进就业的“蓄水池”。

搭建“新”桥梁,让构建和谐用工关系成为促发展的“加速器”。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立于新型经济持续壮大的潮头,改革创新,精准破题,书写民生守护答卷,护航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武汉法院一直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