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法院让司法有力量有效率有温度
——民事案件一审缩短12天

2023-01-06 15:29
来源: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

长江日报记者陈勇 通讯员武法

1月5日,在武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刘太平作《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022年,两级法院全年受理案件463741件,结案400835件,同比分别上升24.12%、29.44%,法官人均结案430.54件,审判执行工作实现“五升一降”良好态势。这期间,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有序推进,人民法庭建设实现跨越发展,智慧法院建设经验被最高人民法院推广,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工作获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批示肯定。

 ■ 维护稳定 审结刑事案件9502件

 扛牢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的政治责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审结刑事案件9502件,判处罪犯12153名。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审结涉黑涉恶案件38件49人。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审结一批重大职务犯罪案件。

 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开展涉众金融犯罪案件专项整治,严惩“以房养老”“投资养老”“保健品坑老”等新型骗局,守护好老年群众的“钱袋子”。

 筑牢生态安全法治屏障。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新法新规,审结环境资源案件300件。重拳遏制非法捕捞、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违法犯罪,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依托涨渡湖、锦绣山生态基地开展生态修复,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全市两级法院全面入驻辖区矛调中心,优化59个人民法庭布局,在全市建设综合法庭26个、专业法庭30个、特色法庭3个,实现司法服务全覆盖、更便民。

 ■ 助力发展 推出法治化营商环境4.0版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4.0版。审结商事案件178716件,标的额1249.93亿元。开设涉企案件绿色通道,以最快速度、最优方式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推进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常态化、规范化、信息化,聘请30名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让监督成为“晴雨表”“助推器”。

 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依法维护企业家权益,严格区分罪与非罪。深化财产保全反担保前置、司法评估费用支付保险机制,灵活运用“活封活扣”“置换担保”“以租抵债”等举措,缓解涉诉企业现金流压力。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对主动履行债务的企业及时进行信用修复。

 激发科技创新动能。构建“1+5”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格局,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6643件。加大核心技术领域成果保护力度,贯彻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注重保护创新主体合法权益,推动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成为共识。一案入选“2021年中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

 促进市场主体救治出清。审结公司强制清算、企业破产案件220件,盘活资产31.49亿元。运用预重整机制,2个月内成功化解某公司退市风险。77天办结某高新技术公司重整案,被最高人民法院作为“缩短中小微企业破产案件办理周期”的典型经验推介。

 共促法治政府建设。审结行政诉讼案件4152件。助力重点项目建设。发出司法建议,推动不动产登记机关优化审核流程,获最高人民法院推广。力促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完善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通知制度,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履职。

 ■ 司法为民 诉前化解率65%

 提升诉讼服务便利度。推出诉讼服务“十项便民举措”,全面施行“胜诉退费”机制。打造“专业性调解·武汉解纷”品牌,深化“法院+N”多元解纷新模式,与129家人社部门调解组织、18家台办服务中心、14家中小企业协会实现对接,诉前化解率65%。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审结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住房等案件60253件。依法办理全国首例居住权执行案。用足用好人身保护令、家庭教育令、赡养指导令等创新举措,守护家庭幸福港湾。

 推进切实解决执行难。坚持高效公正规范文明执行。深化执行联动机制建设,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提升执行财产处置效率。在全省首创截留票据资金执行方式。涉中央商务区地块执行案拍卖成交金额33.95亿元,创武汉单笔司法拍卖成交金额最高纪录。

 ■ 改革创新 持续破解难题提质增效

 深化诉讼制度改革。推进完善提级管辖机制改革试点、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等,以程序公正保障实体公正。

 强化审判执行管理。推进“全面提升审判执行效率”专项活动,一审民事案件平均审理时长同比减少12天,上诉案件平均移送天数缩减25天,一年以上未结诉讼案件同比下降14.38%。

 持续推进数字正义。网上立案、线上庭审、电子送达成为新常态。开展信息化应用十大微创新,上线政法业务协同办案平台,推进执行电子卷宗管理系统应用试点,探索“区块链+司法”深度运用。全流程“无纸化”办案逐步走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