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疫下沉工作日记

2020-07-16 16:41
来源: 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

那一天的事

                -----我的抗疫下沉工作日记

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 沈辰

    2020年初,新冠疫情袭来,我随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党支部下沉至青山区红卫街道康苑社区,承担起社区封控、物资保障等任务,共计坚守社区77天。这些天的工作是那么特别,因为在我过去十来年的法院生涯中,从未想象过会离开办公室和法庭,到小区为居民守门、买药、送菜、圈存……,这些天的工作又是那么不特别,因为就在我所在的城市武汉,有千千万万名党员义无反顾地来到各个社区做着和我类似的事情。在下沉的这77天里,我面对的人和事格外的多,心中激起的情绪也前所未有的丰富,但其中有那么几个小小片段,成为我记忆中格外鲜亮的瞬间,必将难以忘怀。

那一天,我被狗追着满小区跑

给孤寡老人、残疾人、病患的爱心肉分发来了。我拎着肉、冒着哼着小曲、步行辗转在辖区的几个小区,为他们送菜上门。

一连几户下来都格外顺利,包括与在家隔离的密接家属亲切又安全的交接,直到我走到了苗圃小区。

这是一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总共三层的低矮楼房,三个楼栋门一字排开,总共才居住着十一户人家,楼前一小片空地,没有绿化,却种满了青菜。

我慢慢走近小楼,一边反复核对着手中的名单、门牌号,突然,角落灌木丛里一只一米来长的哈士奇狂吠着冲我而来。我瞬间吓得不知所措,时间好像都停滞下来,脑袋里却飞速运转,是按照应对凶狗指南做法,不跑、站住、顺势抛出手里的肉,转移其注意力?还是遵循本能,掉头逃跑?

电光火石之间,脑海里竟然闪出和狗比爬楼梯也许我能赢念头,转身迈开步子开始往楼梯上跑。果然,我还是高估了自己,没想到爬楼也是狗的强项,狗追着我,或者说追着我手里的肉跟上来了。我一边尖叫一边爬楼,惊慌到眼泪都快掉下来,正在这时,楼道里一扇门突然打开了,一位大姐把我拉进了门,提到嗓子眼的心落下来,脱险了。

后面的过程就顺利很多,大姐帮我避开了恶狗,给我指明了要去的那一家人的门栋,肉送出去了,任务圆满完成。

返回的路上,我还想着那只朝我吼叫的哈士奇,耳边却回响着大姐的话,她说“这只狗是有主人的,因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一家人也隔离了,哈士奇没有人管,就流浪在院子里了,赶不走,在等待主人归来。”

天灰蒙蒙的,雨没有停,街道上有几分萧瑟。狗狗在等待,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在等待,等待雨过天晴,等待家人归回,等待城市重启,等待值得等待的美好到来……

那一天,我成了《土拨鼠之日》的主

《土拨鼠之日》是一部年代久远的科幻电影,主角是一名记者,来到一个小镇上参加“土拨鼠之日”节日庆典,可是奇遇发生了,他被困在了这一天,每天早晨醒来都重复经历这一天的人和事,日复一日不得脱困,以致主角对小镇里一整天出现或发生的每一个人物、事件、细节都了如指掌。

在疫情期间,我和同事日夜守在小区门口。每一天,街道上几乎没什么有人,所有的店铺关闭着,周围的一切很是寂寥。当川流不息的车流不见了、熙熙攘攘的人流消失了,只剩下矗立的房屋、寂静的街道,时间的流逝和空间变换都没有了参照物,一切就似乎停滞在眼前。再加上疫情正严峻,天气寒冷,在小区门口值守的我们大多数时候也心有戚戚,噤若寒蝉。

然而,这样静谧压抑的时间并没有持续太久,人总是善于适应环境并苦中作乐的。

我们发现每一天中有些事情可以被预测。因为会有这样的事情总在一天的同一时间发生:

早上九点,两名志愿者用手推车载着消毒剂来了,卸下来,背到背上,开始按照小区、楼栋的路线喷洒;

九点半,下水道工程车“大黄”来了,两名工作人员下车,开井盖、测水质、灌装消毒液、合上盖子;

九点四十,洒水车“大白”来了,喷洒半径约五米,经反复实践证实百分百会溅到身上,只需闲庭自若向后退让躲避,退让距离可精确到五步;

十点,消毒车“高射炮来了”,喷洒范围极广,但经反复观测,它会在距离我们工作点约30米处路口转弯,向南,无需躲避。

十点半,白色富康小轿车停靠,下车三人,二次开井盖、更换消毒水,检查下水口,关井盖。

十一点,洒水车“大白”再次经过,经反复身临其境证实,喷洒的是消毒水,可自行选择是否躲避,撒到身上即享受全自动全方位免费消毒一次。

……

一切了如指掌,一切皆能预测。

人最害怕的是对生活失去掌控感,当在流转的时光中重新找到了参照物,似乎每一天也就没那么沉重了。

那一段时间,我常常站在值守点,看着眼前一个个的平淡无奇的小事逐一发生,眼前似乎有蝴蝶煽动起翅膀,便风起而云涌,让我有种思维穿梭在宏大宇宙和微观世界之间奇妙的体验。

无论疫情多么艰险,可是总有那些人、那些党员、那些组织,按照自己的计划,一钉一铆地做着该做的事。而这些看似渺小的事,又像是一个个齿轮,牵动着社会巨大机器的运转,庇护者千家万户的健康安宁。

那一天,我知道了爱心菜的“重量”

3月9日,雨一直下。我们值守的康苑社区有一场特别的爱心接力赛正在悄然进行。

这一天,社区书记董海琴与社区工作人员、市法院下沉党员、志愿者一整天都在奔走。

一边,从早上9点开始针对“四类人员”爱心包送物逐户上门分发;一边为居民个性化采购的柴米油盐等生活物资也在逐一核对发放。但社区工作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满怀期盼,为另一件大事默默准备。

爱心。一两天前,康苑社区和志愿者通过多方途径联系到四位远在重庆的捐赠者,募集到一批爱心蔬菜。2020年3月9日凌晨,这批菜将从西南的重庆发出一路向东而来,途经六个捐赠点,最后到达中部武汉市青山区的康苑社区,此次捐赠,康苑社区将收到4590斤新鲜包菜和萝卜,用以发放给居家隔离的居民。

焦急。天色愈黑,雨不见歇,康苑社区工作队员、下沉干部、志愿者们一直在耐心等待,晚上七点、八点、九点、十点……,因为下雨,捐赠车辆一路运送、停靠、装卸,速度大大减缓,同时该运输车还必须赶在午夜12点运输通行证失效前出城,返回重庆,否则车辆将会滞留武汉。

给志愿者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汇集。眼看时间紧迫,要保证夜晚11点前完成近十吨蔬菜卸货任务并给司机留下充分的出行时间,让人感到棘手,康苑社区仅有的几名青壮年党员和志愿者也渐渐焦虑起来……在最紧急时刻,康苑社区通过志愿者在青山区志愿者微信群中发出了求助信息,请求10名志愿者紧急增援。不多久,呼声便有了回应,有的志愿者刚结束执勤卡点换岗便直奔而来,有的在下班回家路上掉头前来增援,有的还没来得及吃上一口晚餐便从家中紧急赶来,1名、2名、3名……40名、41名,原本只期待能有10名志愿者能提供帮助,却竟然有40多人赶来,共同投入工作。

滴水引涟漪,涓流成江海。当日晚上11点,全部蔬菜卸货完毕,货车在凌晨转钟前顺利返渝。

而此时,志愿者们早已将雨水、汗水、泪水汇成一股无以言说的感动。

2020年3月10日,阳光明媚。昨日一切的繁忙、焦急、辛劳都已归于平静。在这个宁静而充满阳光的清晨,康苑社区居民将会从社区工作队员手中领到这份特殊的爱心蔬菜,一同感受这份不同寻常的暖意。

那一天,我想把你记录得格外美好

因为领导和同事的错爱,在疫情期间,大家总是让我写一些宣传稿件,一方面是记录下这段不易的经历,另一方面也要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

起初我是有些许抵触情绪的,下沉工作着实辛苦,而撰写稿件总是要占用不少休息时间、耗费不少脑力。但即使如此作为任务和工作需要,我还是得上。

要写好人好事,我得有自己的素材来源,志愿者当然是宣传重点,同时也是重要的信息源。于是我为志愿者们建立了微信群,时不时让他们给我一些信息、片段,我再来加以整理,撰写。

要说刚开始还是为了完成任务,但时间一长,他们对我熟络起来,言谈之间多了几分信任。每当我有稿件发表,群里总是和平时不一样,多了一些快乐的氛围,登上媒体被cue到的那个人总是能在当天成为群里大家热烈讨论的对象,有祝福、有善意的调侃,我也逐渐被这样的活泼热烈的气氛所感染。

渐渐我发现在这个特殊时期写作宣传稿的意义就在于此,不是作秀、也绝不是形式,它不仅仅让身边的好人好事得以宣扬,更让身在一线的人们得以鼓舞,在危险、恐惧、劳累的环境中,人们需要的精神鼓励绝不亚于物质激励,即使稿件是被刊登在再不起眼的角落,再名不见经传的媒体上,刊登上的那些只言片语即是一种仪式感,让那一件平凡的小事被记录,让那一个亲身参与的人被提及,白纸黑字,皆是见证,而不是让那些微小的经历转瞬消逝。

这一天,我写的稿件又被社区的公众号转发了,一连好几名志愿者看到了自己的照片和工作被刊登在了上面,微信群里好不热闹。不一会儿,几个年青的小伙子就在在群里@我:

“你一定要写写我们爱心车队的郭队长啊,他有没有媳妇儿就看你这了”

“他是单身啊”

“写他写他写他!”

……

隔着手机屏幕,我笑了起来,看吧,这就是我们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志愿者、党员、普通人,他们也许没有惊天动地事迹,却做着最质朴无华的服务,他们也许没有说出舍身为国的话语,却实实在在传递着温情,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中间,他们就是我们。

    那天的故事很多,我会铭记,历史也必然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