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是高山流水,乐的共鸣。
共治,是多元协同,“枫”的回响。
从会稽山下潺潺枫溪水,到黄鹤楼边袅袅白云飞。“枫桥经验”跨越时空,与“知音江城”相逢,在武汉法院的举指起势之间,迭奏出更加和谐的“交响乐”。
抓前端 以“共建”助“共治”
夏秋之交,两江之畔。
一场场调解在街镇、社区徐徐展开;
一声声法槌在15个区级综治(矛调)中心此起彼伏;
一份份司法建议向行政单位、行业主管部门陆续发出……
每一幕,都是武汉法院做实“抓前端、治未病”的生动实践。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如何抓好矛盾纠纷源头预防?近年来,武汉法院积极融入党委领导的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部署“十项重点任务”,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与政府部门、街道社区等协商共建、同题共答
硚口、东西湖法院“共享法庭”陆续建立,全市15家基层法院全部进驻区综治(矛调)中心,动态预警矛盾风险,撬动街镇综治力量共解纠纷。
协同社区网格,精心打造“睦邻社区”“信义兄弟调解室”“纠纷百步停”“知音·法官调解室”等解纷品牌,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
金融、家事、行政审判等白皮书接连发布,“周二之约”“开学第一课”“法治助企课”接连开讲,以案释法、实时普法,推动无讼理念深入人心……
触角延伸,资源下沉。随着“十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纠纷产生“源头关”、涉诉风险“监测关”、杜渐未萌“管控关”层层把牢,大量矛盾纠纷消除于萌芽、平息于微澜。
聚合力 拓“一元”为“多元”
“诉前成功调解纠纷8万件、调解成功率49%……”今年以来,全市法院一审新收民商事案件同比下降12.71%。
数据背后,是武汉法院深耕多元解纷的正向发力。
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武汉法院坚持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在纠纷多发领域,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建立完善“法院+N”多元解纷模式,绘就江城诉源治理新“枫”景
“法院+工会”创新打造诉调对接化解劳动争议工作法,做实劳企“双保护”,被中央政法委评为全国“枫桥式工作法”;
“法院+工商联”开辟“商人纠纷商会解”新路径,获最高法院、全国工商联通报表彰;
“法院+房地局+物调委”在长江北岸迸发活力,护航宜居宜业之区高质量发展,经验获最高法院推广……
专业纠纷专人解,行业纠纷行家调。武汉法院多元解纷的“同心圆”越画越实、“全景图”越绘越大,行业调解成为快速化解纠纷的首道防线和最优选择。
实践是创新的舞台,队伍是调解的关键。
武汉法院不断壮大调解队伍,通过开展调解培训、发布案例指引等方式,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截至目前,武汉法院共引入400余家机构、3400余名特邀调解员,培育出全市“品牌调解室”25个,“金牌调解员”25名。
解愁盼 让“审结”更“了结”
如何立足审判职能,促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武汉法院大力推行案件繁简分流,力促“简案快办、繁案精办”
组建速裁快审团队,建立案件“人工+智能”双层分流法,实现案件繁简分流、快慢分道;
推行“要素式”审判,对简单类型案件编制要素表,适用要素式、表格式文书;
广泛运用“示范诉讼+参照调解”,对系列案件依托“示范判决”打造“调解蓝本”,促推平行案件参照化解,实现办理一案、化解类案……汉阳区人民法院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改革获评“新时代湖北政法工作十大创新品牌”,武昌区人民法院金融领域“专、智、能”解纷工作法获全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
“审结”+“执结”+“解心结”=“案结事了”。
武汉法院贯彻“全过程调解”理念,促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调解环节,引导当事人在调解协议增设违约条款,让义务人明晰法律义务和拒不履行风险;审判环节,加强裁判文书释法说理、判后答疑,在民事调解书、判决书后附督促履行提示,促进“事心双解”“案结事了”;执前环节,发送《提示当事人自动履行通知》,大力督促执前主动履行。
今年以来,民事案件申请执行率下降15.8%,新收执行案件数量迎来下降“拐点”。
内外联动、纵横联贯、协同共治,武汉法院“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诉讼在后”的全链条、递进式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不断完善。
知音江城,协同共治。
相望未来,“枫”声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