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军人本色在脱贫攻坚一线闪光

——武汉中院退役军人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020-04-28 09:13
来源: 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始终坚持把优秀的退役军人用在“刀刃上”,先后从机关择优选拔7名作风过硬、思想灵活、执行力强的退役军人担任驻村工作组成员,在脱贫攻坚一线充分发扬军人“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即胜”的优良传统,有效提增驻村工作队的贯彻执行、攻坚克难、重点突破能力,使驻村工作组成为脱贫战场上的“攻坚力量”,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抓党建助扶贫

送法下乡入村

武汉中院坚持“因村选人”与“因人派村”相结合,精准对接贫困村基础薄弱、产业滞后、技能缺失、矛盾复杂等5类实际问题,针对性从法院机关选拔具有党建、农业、经济、政法等专业背景或工作经历的退役军人担任第一书记,选优建强驻村力量。现任工作队长郑启和,工作队员刘青、于用钰就是武汉中院派出的扶贫干部优秀代表。机关党委办公室副主任郑启和,2019年2月被选派到蔡甸区张湾街刘集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刘集村位于蔡甸区张湾街西北部,是革命老区,濒临汉江大堤旁,没有工业企业,没有农业支柱产业,畜牧养殖业发展因防洪需要而受限。全村481户,其中劳动力930人,常年外出务工近400人。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104人,贫困发生率5.6%。随着“谢八家泵站”和“琴川高速”两大工程的兴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受到较大影响,给部分贫困户家庭经济增收带来一定的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发展。

为了摸清贫困户状况,抓好贫困户动态调整。郑启和带领工作队队员通过春节、端午节、扶贫日、脱贫人口“回头看”、“3+1”调研、产业扶贫、收入核查等时间节点,组织入户调研、核查1000余户次。重点对34户建档立卡脱贫户开展“回头看”核查分析,做到数据清、底数明、分析准,根据核查分析得到的数据及时调整动态数据,重点关注易返贫困难家庭,并建立返贫风险预报机制,在通过“回头看、大数据核查比对”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村集体经济状况和贫困户以及边缘贫困户的家庭状况、致贫原因、收入来源、种养殖、子女上学等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撰写了近10000字的《刘集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析报告》,夯实了精准施策帮扶的基础。

工作中,郑启和注重强化党组织在精整扶贫中的引领作用。他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搞好党建工作,始终把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建设扶贫的首要任务和第一责任,注重加强村委会办公条件改善,抓好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各类软硬件建设,筹集办公桌椅、电视机、打字复印机、文件柜、文件盒等物品,建成村党支部会议室,充实组织活动阵地,为凝聚党员、服务群众提供有力保障。“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依托党建阵地强化宣传引导,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以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召开大小会议18场次,参会群众230余人次。

同时,工作队组织开展扶贫日“精准扶贫与法同行送法下乡”活动,着力推进法律扶贫。通过开展继续开展法制讲座,送法下乡活动。组织刑事审判法官入村给党员和群众代表作了“有黑必扫,除恶务尽,还百姓和谐的生活环境”法制宣讲等活动。

专注为民真抓实干

打好脱贫组合拳

郑启和发挥退役军人勇当“开路先锋”“攻坚尖兵”的精神,冲在最前沿、干在第一线,驻村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为了强化结对帮扶,压实帮扶责任。郑启和要求严格按照一户一策要求,精准施策,做到每户有帮扶计划和具体帮扶措施。

打工是贫困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驻村队员们经常深入贫困户家中,积极宣传鼓励就业,34户中104人就有40人通过外出打工或在本地打零工增加家庭收入,34户贫困家庭实现人均收入由2018年的8555元增至2019年1.28万元的飞跃。

同时,为了解决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和问题,郑启和带领工作队近两年帮扶责任人和党员群众入户调研近1000余户次,通过对贫困户张贴对联、清扫庭院、整理田园、送节日祝福等形式,一定程度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为34户贫困户送去大米1500斤、食用油1000斤、慰问金50000元。捐赠衣被、粮、油等日常用品200余件。

34户贫困户中,张中清家庭收入最低的,儿子近10年住在精神康复中心,父母年迈近70岁,且多病,儿子儿媳的离异,导致孙子上初中的思想出现自闭倾向,不肯上学。为了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辍学,郑启和带领队员和村两委干部东奔西走,及时学校与校长老师们进行沟通,想方设法与长年不联系的母亲和外公外婆取得联系,参与做思想工作,并适时送医治疗。另外,工作队通过组织单位青年干警参加整理田园方式来帮助其劳动能力的不足,通过结对帮扶部门捐款帮助其家庭购买药品的缺口。疫情期间工作队通过帮助其家庭销售滞销蔬菜近600斤来增加收入。经过帮扶,张家的家庭境况逐步得到缓解。2020年4月,为对工作队表示感谢,张中清夫妇专门赠送锦旗。

为实现产业驱动“激造血”,驻村工作队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落实扶贫项目,有效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和内在动力。

期间,工作队利用帮扶资金25万元帮助村集体建成两座60KW光伏发电设备,实现年收入近10万余元。光伏80%以上收益让从事公益岗位工作(光伏发电设备维护和村湾环境卫生清扫工作)来自4户贫困户家庭受益,一定程度实现了收入稳定增收。积极推动项目建设,实施产业扶贫,单位帮扶投资126万元,协调督导推进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综合性仓储工业厂房项目2019年9月按期完工,为村集体每年稳定增30万元以上打下坚实基础。抓好基础道路建设,建设硬化道路3250米,抗旱排涝硬化沟渠600米,方便农业生产和村民出行,为村民出行、蔬菜运输等解决了实际困难。

典型引领勤劳致富

为贫困户树立榜样

驻村工作队的真帮实扶,带动该村村民脱贫致富成为先进典型。村民肖兰成欠下大量债务,但种、养殖技术上又不足。就在肖兰成一筹莫展的时候,驻村工作队来到了他家,向他介绍即将开展精准扶贫政策方面的情况,根据他的情况量身制定脱贫计划。计划安排肖兰成及其子肖锋参加技能培训学习,提高种、养殖技术水平,并建议他调整种植结构,种植各类常用易销蔬菜。

郑启和与队员们多次深入与肖兰成沟通后,让他感到这次精准扶贫活动就是自己扭转困境的一次绝佳机遇。于是,在帮扶单位的协助下,肖兰成申请办理了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承包了80亩渔塘,发展养殖业,年产鱼10000 公斤,同时池塘还种满莲藕。一年下来,光渔塘里的收益达20万元。种植红菜苔、豆角等各类蔬菜近11亩,收入近35000元。儿媳邓攀林不怕辛苦,主动到附近服装厂打工,每月收入约2500多元。通过全家人共同努力,家庭整体收入大幅提高,不仅在短时间还清了借款,家庭收入从2018年人均7000余元,跃升到2019年3.8余万元。

回顾奔跑在脱贫致富道路上的这些年,肖兰成感慨地对他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帮扶工作队的真帮实扶,让我家能够迅速改变贫困面貌,真的实现了全家人渴盼了多少年的致富梦。2019年,肖兰成勤劳致富事迹获武汉市十佳脱贫典型提名,长江日报和蔡甸报对他的事迹进行了采访报道。

坚持初心和使命

防疫扶贫双推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郑启和、刘青、于用钰队员主动请战,自愿到抗疫一线磨炼性。2月中旬,郑启和带着四处筹来的口罩、酒精、消毒水和防护服等物资,带领队员于用钰(因疫情需要,刘青调整参加疫情严重的青山区社区参加防疫工作)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刘集村,参与村里疫情防控工作。

为确保隐患不进村,刘集村设立3个卡点,2名队员和志愿者轮流督导和值守,做到逢车必检,逢人必查,严防疫情输入。同时入户测量体温、发放物资,提醒村民别出门。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和全村在村近1400人的共同努力下,刘集村实现了无确诊病例、无疑似病例双无村。

受疫情影响,村民种植的蔬菜无法外运销售,郑启和得知后,组织两次发动法院300余名干警帮助肖兰成等5户贫困户和22户相对困难农户,销售白菜苔、大白菜、包菜等蔬菜共计近8000斤。

疫情期间,村民外出务工受到一定影响。工作队队员不断做村民思想工作,鼓励原打算外出务工人员在本地企业务工,同事积极推动本地企业复工复产,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扶贫队员不仅带着贫困户致富奔小康,疫情来临时,他们也时刻惦记着我们村的老百姓,防疫期间想方设法帮助村民增加收入,真的感觉心里热乎乎的。”刘集村委会主任肖学明感动地说。

在驻村帮扶的一年多时间里,工作队长郑启和与他的队员们始终立足服务群众,在群众的需求中丈量脱贫致富的步子、寻求精准扶贫的办法,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苦干实干,有效解决了刘集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制约发展的问题,展现了转业军人敢于担当、服务群众的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