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有所呼 法有所应

一流法治建设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2018-03-09 10:09
来源: 长江日报

untitled.bmp

        2017年,我市政法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优化执法司法环境服务供给侧改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以建设“三化大武汉”为工作目标,充分发挥政法机关职能作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履职尽责。

        企有所呼,法有所应。我市围绕建设一流法治城市,不断创新举措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推动工作,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有效防控各类风险,为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建立完善工作制度 八举措服务赶超发展

        2017年3月,市委政法委推出八大举措服务赶超发展,为“三化”大武汉建设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法审理企业破产重组案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保证维护稳定与改革发展相统一;服务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开通证照审批和办事服务绿色通道,对损害投资发展环境的行为“零容忍”;加强金融安全监管和风险预测预警预防,对非法集资、恶意欠薪、企业倒闭等经济领域风险开展常态排查,依法处置涉众金融案件,有效遏制非法集资;加大亮点区块和自贸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强揽工程、强迫交易、强买强卖、垄断市场、盗抢生产设施等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化解城市亮点区块建设中的矛盾纠纷,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组织开展涉环境建设项目排查专项行动,将“四水共治”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积极推进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建设,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保护省市传统文化特色品牌和驰名商标;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经济主体,慎用资产冻结措施和财产查扣措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重拳打击侵害民营企业的各类犯罪活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为留住百万大学生在汉创业和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投资兴业创造条件,依法放宽企业外籍高管长期居留许可审批条件。

        推出十项便利政策 降低门槛吸引外籍人才

        近年来,武汉对外籍人员吸引力大幅上升,外籍人员数量始终位列15个副省级城市前茅。我市高度重视打造武汉国际人才自由港,陆续推出72小时过境免签、设立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窗口等出入境便利政策,为吸纳外籍人才做了有益探索。

        设外国人服务“单一窗口”

        2017年8月,武汉市国际人才自由港外国人服务“单一窗口”在武汉市政务服务中心正式揭牌,与此同时,湖北(武汉)自贸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同步开设外国人服务“单一窗口”,标志着我市也是全国首个全市范围内的外国人服务“单一窗口”正式启用。

        据了解,我市将原来分属招才、公安、外专、商务、出入境检验检疫5个部门的外国人证件业务“五窗合一”,各部门实现派驻服务、派员联办、授权联办,从网下办理逐渐过渡到网上办理,从集合办理逐渐过渡到集成办理,外籍人员办理证件业务由跑五次变为跑一次。  

        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国际人才自由港

        2017年8月,市政府印发《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出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打造人才自由港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具体推出了十项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主要涉及四方面:为外籍人员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为外籍华人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便利,为外籍学生开放创新、创业渠道,为企业、单位自主选择境外人才提供便利。

        这十项政策较之前政策放宽了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条件,降低了外籍人员申请永久居留门槛,优化了外籍华人申请长期居留及多次往返签证政策,突破了外籍留学生创新创业政策限制,扩大了外籍技术人才及高级管理人才申请口岸签证范围,缩短了办理签证、居留许可时限。

        该政策的实施将对我市聚集高层次人才和发展经济发挥重要作用,为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国际人才自由港奠定基础。

        千名律师服务千家企业 助力新民营经济发展

        为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营造我市经济发展良好的法治环境,发挥律师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服务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新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市司法局以“同心律师服务团”为载体,推动 “千名律师服务千家企业”的法治惠企工作目标的实现,通过开展一系列法治惠企活动,掀起我市律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高潮。

        律师与企业自由选择无缝对接

        2017年10月,“为新民营经济助力,为法治化建设服务——武汉市同心律师服务团新征程启动仪式”在武汉会议中心长江厅举行,仪式上发布了首批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56个法律服务产品,推出了37个专业服务团队,让企业对症取药。

        计划用三年时间,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四大行动”:“同心·助推发展行动”,搭建律师服务平台,以项目为主导,开展律师为各类招商引资项目提供专项法律服务和活动;二是“同心·决策咨询行动”,发挥律师作为法律智库的作用,协助相关部门起草关于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新民营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协助相关部门拟订相关政策及文件,并提出法律意见和建议供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三是“同心·服务人才行动”,走进大学,为大学生留在武汉进行法治宣传和法律咨询,为大学生留汉创业提供依法维权和帮助;四是“同心·服务民营企业行动”,针对不同类型民营企业需求,定制不同类别的法律服务产品,向不同企业提供个性化法律服务。

        此外,同心律师还创新服务企业方式,改变以往律师与企业“一对一”对接服务方式,注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同心律师”微信公众号实现律师与企业自由选择和无缝对接,通过提供法律服务产品目录等,着力提高服务企业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送法律 送政策 送信息 送服务

        2017年11月17日,市司法局联合市委统战部、洪山区委统战部,组织“同心律师服务团”30多名律师走进武汉创意天地,就“初创企业股权设计及股东控制地位保障”、“大学生创业合同法律风险及其防范”等法律问题,一对一地为园区创客提供了法律咨询服务。

        此外,各区结合本区域特点,组织区“同心律师服务团”推出“送法律、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民企实践活动。

        据了解,通过深入民营企业开展法律服务,共与9200余家民企签订法律服务意向书,为民企提供法律咨询2万余人次,从法律角度提出建议13500多条,参与诉讼2580余次,为民企挽回经济损失36亿元。

        创新方式方法 精准服务企业

        武汉市检察机关注重结合武汉经济发展特点,切实找准服务非公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注重塑造武汉特色亮点,力争做到精准对接、精准发力、精准服务。

        走访座谈非公企业 主动了解司法需求

        2017年4月,全市检察机关结合“双万双联”活动,在去年走访百家企业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联系服务小微企业”,把联系走访非公企业活动办成服务非公企业的暖心工程。通过对涉及非公企业的案件进行梳理,从中发现行业性、系统性、倾向性、规律性的问题,向有关企业、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提出检察建议,帮助非公企业完善监督管理,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各区院检察长带头走访非公企业,深入建筑工地,生产车间,零距离了解企业司法需求。

        据悉,为了解非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增强服务非公经济的针对性,截至12月底,全市两级院共走访非公企业2741家,召开非公企业人士座谈会1615次。

        因企制宜 定制个性服务

        武汉市检察院以预防职务犯罪、维护人民权益为目标,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预防职务犯罪邮路” 活动。全市发动1600余名邮政投递员组建“预防邮路”志愿者服务队,走千户、进万家,大力宣传预防理念,广泛传播廉洁文化。

        在该活动中,武汉市院结合非公有制经济特点与需要,因企制宜,定制个性化法律服务,以“诚信发展、检察随行”为主题,精心制作了“致民营企业家的一封信”,旨在让民营企业家更好地掌握我市打造新民营经济的新政策、新理念、新举措,以及有关的政策法律规定和存在的法律风险。

        目前,通过预防邮路已将3000份信件陆续发送到全市各行各业的民营企业家的手中。

        开通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绿色通道”

        建立多层次、多元化、高效率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通道,检察机关依法为非公企业和非公经济人士开通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绿色通道”。

        2017年,共为非公企业提供查询91488次,做到快收快审快查,不耽误企业招投标。对发现围标、串标或借用资质投标等线索及时进行调查,从服务非公企业、预防非公企业犯罪的角度出发,向涉事的公司发出《检察建议书》,要求停止围标、串标或借用资质参加投标行为,加强职工学法、守法意识。

        助非公企业“把脉” 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汉阳区检察院在办理王某涉嫌合同诈骗案时发现,武汉市某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存在制度不完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依法发出检察建议,帮助非公企业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完善内部监督制约和管理机制,延伸职能提供法律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这是检察机关结合查办案件,帮助非公企业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把脉”,提高法治化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缩影。充分运用检察建议、预防咨询等方式,帮助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管理,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2017年,全市共对非公企业发出预防检察建议350份,有效帮助企业堵塞了管理漏洞。

        率先提出法治惠企理念

        推出“双百计划”回应企业需求

        在全国率先提出法治惠企理念,首创法治惠企项目划分标准,从执法便民、法律服务、法治宣传、特色公益四个方面推进落实。

        “原先办理企业注销手续要将近2个多月,现在办理简易注销仅用1个多月。”武汉一家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顺利办理完简易注销后欣喜称赞:不用再花钱刊登“注销公告”,也无需事先办理清算组备案,提交的申请材料也从7份减少到4份,办结的最短时间也从以前的99天减少至45天。

        推行简易注销,破解企业“退出难”,这只是我市落实法治惠企理念的一个缩影。为更好让法治建设成果惠及更多人群及企业,2017年,我市通过前期征集共收到200个法治惠民惠企项目。市委法治办在全市组织开展法治惠民惠企“双百计划”,并通过长江日报首次公示30个法治惠民惠企项目,回应市民和企业最关心、最现实的法治需求。

        因案施策善意执行

        保驾护航供给侧改革

        2017年,全市法院执行和解履行完毕804件,和解执行到位金额达25.43亿元。

        在执行中,全市法院不断创新举措,因案施策,放水养鱼,不杀鸡取卵。探索建立可挽救企业识别机制,对于一时困难、尚存一线生机的被执行人,通过执行和解工作,给予扶持。借执行之力,促困难企业复苏;借市场之力,促和解执行,最大限度保障各方合法权益,为社会稳定、服务民生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司法保障。

        硚口区某汽车配件企业市场前景很好,只是一时资金周转不畅,导致拖欠工资和欠债。经市区法院协调后优先保障工资,稳住职工,再以货款清偿债务,不仅企业得以生存,债务也得到清偿。不仅及时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促使被执行企业重生,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让人民群众既感受到执行的力度,也让企业感受到执行的温度。

        严打涉企违法犯罪

        健全资产监管制度

        全市政法机关精准打击侵犯企业资产权益的犯罪,促进资产监督管理制度不断健全。

        对非法占有、处置、毁坏企业财产的,不论是公有财产还是私有财产,均依法及时追缴发还被害人,或者责令退赔。对改革开放以来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因经营不规范所引发的问题,坚持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客观看待,充分考虑非公有制经济特点,准确把握刑事犯罪的认定标准。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传销、集资诈骗、电信网络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制售假冒伪劣产品、非法经营等犯罪,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民人身及财产安全。

        2017年,全市共立案侦查危害非公经济发展的贪污贿赂犯罪122件129人,渎职侵权犯罪案件21件29人,批准逮捕危害非公经济的刑事犯罪案件719件1052人,起诉290件470人,审结刑事案件14386件。

        优化营商法治环境

        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2017年,全市法院审结商事案件51974件,标的额584亿元。围绕我市“一号工程”、赶超发展、产权保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部署,出台司法保障措施,优化营商法治环境。

        坚持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金融创新并重,妥善化解民间借贷、企业借款、融资租赁纠纷,引导民间融资、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依法处置“僵尸企业”,推进“执转破”有效衔接,对40件涉企案件启动破产程序,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依法审理商品房买卖、房地产开发等案件,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妥善化解精准扶贫中发生的各类纠纷,服务农村农业振兴。在全国率先依互惠原则承认并执行美国法院商事判决,促进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

        围绕“四水共治”、滨水生态绿城建设要求,探索环境资源民事、行政案件“二审合一”,对严重破坏环境的罪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高度重视产权保护,平等保障不同所有制企业合法权益。2017年,全市法院1案入选“全省生态环保十大典型案例”,3案获评“湖北法院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产权保护案件七大典型案例”。

        策划:武汉市委政法委

        执行:长江日报法治文化传播中心

        撰文:黄河 林霞 王田甜 赵明 周晶晶 赵丽娜 

        (原载于《长江日报》2018年3月9日特6版)